近日,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官網更新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其中,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調整為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工材料與電介質、電機系統及其控制、智能電器與電工裝備、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力信息技術、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能變換、新能源發電與電能存儲、生物電磁技術等10個二級學科。
相比較上一版本的5個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此次調整在數量和內容上均出現了明顯變化。簡單來說,除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和電工理論新技術兩個方向,電機和電器被拆開,電力電子有了新延伸,新設電力信息、電工材料、新能源和存儲、生物電磁4個方向。
最新的電氣工程學科專業概況、學科內涵及學科范圍如下:
1.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是電氣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與前沿交叉,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新成就持續創新和發展電氣工程學科。主要研究電路與電網絡理論、電磁場理論及計算方法、物質的電磁特性及其與外部電磁場的相互作用、電磁能量轉換的原理與技術、電磁探測的原理與技術、電磁場的多物理場耦合計算與仿真、電磁環境與電磁兼容等。
2. 電工材料與電介質:是電力、電子與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和關鍵技術。主要研究電工材料與電介質物理和化學基礎理論、電工材料與電介質制備理論與技術、電工材料與電介質工程應用理論與技術。
3. 電機系統及其控制:主要研究電機及其他電磁與機電裝置中的機電能量轉換原理,以及機電轉換系統設計、制造、運行與控制、集成與優化規律。
4. 智能電器與電工裝備:電工裝備主要是指實現電能發、輸、變、配的一次和二次設備總和;智能電器包括高低壓電器元件和設備,其功能是實現電或非電對象的切換、控制、保護、檢測和變換。主要研究電器與電工裝備的設計、制造、運行過程中的相關理論與技術,涉及材料、結構、工藝、服役和環境等。
5.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電力系統和以電力為中心的綜合能源系統中電能的產生、存儲、變換、輸送、分配、控制和利用的理論,以及電力系統和綜合能源系統的規劃設計、特性分析、運行管理、控制保護等理論和技術,為用戶提供安全、優質、經濟、環保的電力。
6. 電力信息技術:是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交叉的學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能源電力行業工程實際問題。主要研究電氣工程領域中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包括各種信息技術在電力行業制造、設計、分析、運行、控制、維護及管理等方面應用的理論及方法。
7.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揭示高電壓強電場與絕緣介質相互作用機制,解決高電壓與絕緣相互依存矛盾。主要研究放電理論、試驗方法、測試技術、絕緣結構、電力系統過電壓及其防護以及在交叉學科領域中應用。
8. 電力電子與電能變換:采用電力電子器件和無源元件構成電路對電磁能量形式和參數進行變換和調控,以實現電能高效使用的學科。以功率半導體器件為基礎,電磁能變換電路為核心,脈沖調節控制為關鍵,綜合電氣、電子和控制技術形成了特有的理論和方法。主要研究電力電子器件設計、制造和測試,電力電子電路拓撲、建模與控制,電力電子系統裝置及應用等。
9. 新能源發電與電能存儲:是面向能源轉型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解決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經濟、高效發電,主要涉及新能源發電與電能存儲的原理、控制與測試技術,以及新能源發電與儲能在能源電力行業中的應用。主要研究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儲能技術與系統、新能源資源、新能源與儲能規劃及運行、其他新型能源發電的理論及方法。
10. 生物電磁技術:是綜合電氣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信息科學等的交叉學科,運用電工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體活動自身產生的電磁現象、特征及規律,外加電磁場和其他物理場對生物體作用效應與機制,以及醫療儀器、生命科學儀器中的電氣科學基礎問題。主要研究生物電磁效應及機制、生物電磁特性與電磁信息檢測技術、生物電磁干預技術以及生物醫學中的電工新技術等。
不過,從研招網2024年碩士專業目錄查詢中,0808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的具體專業如下,包含一些學校設置的特色專業。 |